2023年 1月 7日 作者 gong2022 0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考研真题精选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教师还要了解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等。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保持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

2简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南京师范大学2014研]

答:(1)从定义上讲

①显性课程,又叫正规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并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里明确规定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②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2)从学生的接受方式上讲

①对于显性课程,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断调节自己以求得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

②对于隐性课程,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

(3)从教师的呈现方式上讲

①对于显性课程,教师一般都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所谓明确是指教育的痕迹极为明显,教师明白自己是在教,学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学。所谓直接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学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等。所谓外显就是教育双方都能明白地看到教育的过程。

②对于隐性课程,教师一般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所谓暗含就是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太明显,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教师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教某些东西),也不知道教师在教育自己。所谓间接是指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明示自己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和价值等,而是通过一定的比较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所谓内隐是指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看不见的、隐含在某种客体里面的。

3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研]

答: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设施等,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且在提出教育目的时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4简述教育研究中选题的基本要求。[四川师范大学2014研]

答:教育研究中选题要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1)问题新颖,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从未解决或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①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②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以及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题要有科学性和现实性。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理论对选题工作的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清晰,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可行性包含三个方面的条件:①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②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③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对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只有使所选课题与自己或课题组具备的研究条件相适应,才有完成这一课题的可能。

5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统考2015研]

答: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改造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教育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一致。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行为科学,以行为科学为指导。

(4)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在改造主义者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有其价值,但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将其所学运用于社会,此外,学生也可以从社会中学到很多东西。

(5)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基于“社会改造”这个目标,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首先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所谓理想社会这一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6)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6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中央民族大学2017研]

答: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着多种职能,扮演着多种角色。班主任工作就是通过组织班级成员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成功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

究学生。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并不断地注意研究学生。这是教育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学好功课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而也是班主任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有成效地完成这一任务,主要靠各科教师,但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督促与检查,也是他们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主要应做好下述工作: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加强学习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中小学每周都安排了一节课时间给班进行集体活动,并要求至少两周举行一次班会活动。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志趣、才能,丰富和活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也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一般都以班为单位来组织与安排。所以,组织与指导这些活动也是班主任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5)组织学生的劳动。学生的劳动时间在教学计划上已有明确规定,既可分散,也可以集中安排。学生的劳动内容很广,主要有校外工农业生产劳动、校办工厂(车间)农场劳动、建校劳动和各种公益劳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调节和统一校内外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有成效地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7)评定学生操行。操行评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想品德表现、优点与缺点,明确努力方向,扬长避短,继续上进;有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更好地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有助于班主任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所以,这也是班主任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涉及面广,连续性强,时空领域大,极为复杂。为了能够较自觉地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加强计划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两者又紧密联系。

7确立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首都师范大学2017研]

答: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是指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其主要依据如下:

(1)理论依据

①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对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客观反映。以科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来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符合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

②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教师要自觉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2)现实依据

①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

②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教师的教学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和风格是形成教学个性及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基本条件。

8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统考2017研]

答:(1)学科德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尚无确切的学科德育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

(2)学科德育的特点

①德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科德育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各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之中,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学科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②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具有隐藏性:不同于直白的道德教育课,学科德育隐含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于无形中已经受到了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是内隐的,是潜移默化的。

③德育过程具有协同性:学科德育隐藏于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无需特意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与学科教学相协同的德育过程使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畅通无阻,也避免了因直白的道德教育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④德育效果具有综合性:学科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协调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德育居于核心位置,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⑤德育实施具有稳定性:学科教学有着固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教师和课程安排。这能够为学科德育的实施提供稳定的保障,使得学科德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

(3)学科德育的实施方式

①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

②根据学科特点,建构学科德育的教学策略。

③深入挖掘各种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④注重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德育思想的升华。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